当前位置:  艺术评论

 

 

徐无闻先生为《苏葆桢画集》写的序(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)
       

        今年正值著名国画家、艺术教育家苏葆桢教授七十揽揆之庆,西南师范大学郑重出版这部画集,藉以表彰他半个世纪来创作和教学的劳绩,向国内外介绍他的艺术成就,这是很有意义的。
        苏先生以一九一六年生于江苏宿迁县农村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。父亲在私塾教课之余,对碑帖字画的欣赏,户外的豆棚瓜架,春鸟秋虫,都默默地培育着他热爱国画艺术的幼芽。童年时代,苏先生便以善画闻名于乡里。尽管家道清贫,他仍然坚持学画。一九三九年,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,刻苦力学,深得徐悲鸿、张书旂、吴作人、傅抱石。陈之佛诸名家的教诲和期许。五年的中、西画全面学习,奠定了他坚实的基础。从一九四四年起,他一面热心从事国画教学,一面努力创作。他在学生时代即开始举办个人画展,井在当时的全国美展中,获得青年作家一等奖。建国以来,他除在南京、重庆、成都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外,还多次参加了全国的和出国的大型画展。他的作品流传遍及全国各地和亚非欧美的不少国家,受到广泛的赞扬。他总结多年的经验,编著出版了《写意花鸟画技法》、《怎样画水墨葡萄》等书,促进了花鸟画教学的发展。苏先生现为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理事、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、成都画院顾问、重庆国画院副院长。
        实至名归,苏先生在艺术上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。首先是他善于学习中国画的优良传统。他曾全面探讨中国花鸟画遗产,主要师承任伯年等近代名家,特别是对他的老师张书旂的艺术领会最深。但是,他并不墨守师法,而是力求发展。他以写意为主,却不像某些文人画家片面标榜遗形取神,而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表现神;他注重掌握白描,也运用西画素描技法;在讲究笔墨的同时,又融会了西画色彩的优长。这部画集中的作品,达到了形神兼备,墨彩交辉,笔力苍劲,意境清新的效果,便是他善于学习传统的明证。
        第二,苏先生艺术上的成功,更在于他坚持深入生活,对他所描绘的对象有精到深刻的观察和理解,达到了创新。我们从这本画集可以看到苏先生是取材很广的花鸟画家,而他的葡萄赢得的声誉尤高。他画的葡萄,不论是彩色还是水墨,运用独特而精湛的技法,巧夺大工,充分表现出葡萄的透明度和质感、光感、空间感,造形和赋色都在真实的基础上作适当的夸张,珠圆玉润,丰盛充盈,唤起人们清新的愉快的美感,确是前人所未有的创新。这除了他融入西画技法外,主要是他长期深入观察研究葡萄的生长规律和结构特征,积累了大量的材,成为创作的基础。再如巨幅《川两三月》,也是被公认的力作。青翠的慈竹林,一望无际的油菜花田,一列蜂箱和历历可数的蜜蜂,便突出地显现了富饶美丽的川西平原的特色,歌咏了风和日煦,欣欣向荣的春天,精炼的绘画语言中,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感情。早在一九五九年,他对成都郊区春天的景色,就有了强烈的感受,尔后的十多年中,他又趁春天去川西体验生活,经过反复酝酿,才产生了这具有新的意境和表现方法的作品。他的创作,生动他说明了只有深入生活,才能推陈出新。
        学习传统和深入生活,是艺术成功的必由之路,但要走好这条路,还得看画家具有何等的品格与毅力。苏先生为人诚实、热情,对教师和画家的职业有崇高的责任感,所以他自少至老,勤奋不懈,从不以既有的成绩而满足。他对生活始终抱乐观的态度,即使经历坎坷,仍然紧握画笔,执着于艺术的追求。画如其人,在他的作品里,没有怪僻荒诞,没有灰暗阴冷,他笔下的一切花鸟,组成了一个爽朗清新,富丽和谐的世界,给人们以恬美的慰籍,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。正因为这样,他的画为雅俗所共赏,中外所乐见,也必能传于后世。广大群众需要他的画,当然也祝愿他健康长寿,为国画艺术作出更高的贡献。  
 
(一九八六年三月,徐无闻)
© 版权所有 苏甦 苏扬 保留所有权利 渝ICP备11000870号
© Copyright Chongqing Subaozhen 2009, All Rights Reserved.
您是第位访客  后台管理入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