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  艺术评论

 

    台城风雪韶华远——新中国美术一代师表的丰碑

 

    在南京玄武湖西南的台城附近,是旧中大的校址,徐悲鸿先生曾在此主持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科的教学。徐先生虽以创作名世,却始终将美术教育视作自己“第一位的工作”。他谆谆善诱,以提携后辈为己任;呕心沥血,如沐雨春风润物无声。

一批批中大艺术学生追随徐悲鸿坚持写实主义的创作道路,牢记“艺术为人生”的教诲,“培养真善美的心灵以实现真善美的社会。”不但用艺术唤醒民众,为团结抗日义展义卖,还旅行写生,摸索“油画民族化”、孜孜矻矻于培育新人。他们由宁、沪、渝、穗、京而分散到全国各地,培育了桃李满天下,绘写下振兴中华丹青灿烂的画卷。

    是不是已经形成一个学派?提到绘画风格,似乎仍有不同的讨论。倘说刚跨出校门,他们笔下还留有徐派素描痕迹的话,随着进工厂、下农村、访军营的历练,师法造化万象,甚或进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,或转师董巨徐黄……后来可能就面目各异了。然而,徐悲鸿先生爱国、爱美术、热爱美术教育的表率,却是一以贯之地烙印于这些弟子的创作和言行当中。

    在当前一派浮躁的情势下,《艺为人生—徐悲鸿的学生们艺术文献集》能使我们静下心来。通过阅读图文,了解这一群弟子的经历,进而为认识共和国美术事业的历史进程提供了多维度阐发的资讯。它启发人们从单个天才人物的思维定势走出来,细细注视一些仿佛不起眼的人群:他们不计较名利,兢兢业业,恪守信念;他们或为抗美援朝捐出带体温的金饰件,或满怀激情地绘写群英会劳模、战斗英雄肖像,或寄情诗画绘蘑菇云祝贺祖国首次核试验成功……然而在相当一段不尊重知识“左”的路线下,大部分知识分子被

边缘化了;由于非工农的出身、或有海外留学的经历,便不公正地遭到排斥、被“控制使用”。“思九州之博大兮,岂唯是其有女?……何所独无芳草兮?尔独怀乎故宇!”(离骚)他们不贪图安逸,立志报效祖国,真是“眷恋宗郑,生死以之,与为逋客,宁作累臣,”(离骚)虽百折而不回。多少人被扣上“资产阶级右派分子”、“反动学术权威”或者“阶级异己敌人”的帽子,惨遭批斗、一次次被打倒扫地出门……尽管已经拨乱反正,但被历史遮蔽、扭曲的种种记载尚未来得及作出认真的梳理,市场化的拜金主义浪潮又迅猛而至,满目皆是充斥价码的拍卖图录以及各类吹嘘“大师”的作品集子。阅读《艺为人生—徐悲鸿的学生们艺术文献集》书稿,我才得知自己对他们的了解是如此欠缺,已经编出的各式共和国美术史志上,或多或少忽略了这一群体的业绩。

《艺为人生—徐悲鸿的学生们艺术文献集》不同于一般的美术作品集,它是一部史记实录。编辑者按照作者年龄排序,人集的每一位艺术家根据本人小传编年列人其创作的书画,相关的信札、照片及证书等文献。当我们读到如此丰富的油画、国画、版画,以及年画、宣传画、水彩、速写、素描、设计稿草图的时候,不由引起如临其境、置身其时的亲在感受,更不由人不联想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中大艺术系科(设于教育学院内)课程设置的包容性(含图案、美学、诗词课、教育学等)。学生日后应对复兴民族文化伟业的本领,应亦得益于此江河的一滴一涓。

    近些年来,画画越来越成为一种谋生手段通行于世,而纯然喜欢绘画、钟情绘画仿佛变成一类赤子之心而益发显得淳朴而高贵。徐悲鸿先生当年也是起步于爱好绘画,终于因其爱国并热爱美术教育使自己得以彪炳青史。多少年过后,当人们回顾共和国美术发展历史的时候,会体会到本书载录的正是一块块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,甚或就是一座无可替代的丰碑。它时刻提醒着后人:忘记过去,就意味着背叛。我初读《艺为人生—徐悲鸿的学生们艺术文献集》书稿,不由地产生了某种期待,隐隐然抱着一种莫名的乐观态度。我觉得,它必将会带来一股冲击波,引发出新的深刻反思,在启蒙与救亡、历史与个人、体制与信念、传统与现代等诸多已经热议的研究方面,会激发出更多富有意义的艺术史课题来。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上海博物馆  李维琨 研究员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2010年10月

 

© 版权所有 苏甦 苏扬 保留所有权利 渝ICP备11000870号
© Copyright Chongqing Subaozhen 2009, All Rights Reserved.
您是第位访客  后台管理入口